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English| 中建网群|
公司快讯
公司快讯
集团新闻
国资动态
行业快讯
专题专栏
通知公告
公司快讯
首页>> 新闻中心>>公司快讯
野外无线wifi圆桌|城市如何成为花园?北京举办花园城市高峰研讨会
字号:[ ]

将城市建设为一个花园,这是一个理想的表达,其背后有科学意义,经济意义,更有社会意义。

对于花园城市的追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新加坡是最鲜明的提出花园城市概念的城市,日本东京提出四季都有绿水青山,巴黎提出转型中的良性循环与韧性城市的概念。中国的城市中,上海提出超大城市和公园的无界融合,深圳提出山海连城的生态城市。

近日,“城市就是花园——北京花园城市高峰研讨会”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办。研讨会中,来自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生态环境、风景园林、人文社科等领域的专家们共同探讨了花园城市建设的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希望以此助力北京花园城市建设。

“城市就是花园——北京花园城市高峰研讨会”现场

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就北京花园城市的价值认识与规划响应等内容进行了分享。石晓冬认为,建设花园城市的概念,既深含着自然山水的生态景观理念,也蕴含着古今交融的人文底蕴、森拥园簇的宜居愿景。

古人讲“凡立国都,非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这从选址的角度把“园”和“城”进行大尺度的结合。历史中的北京城,城市、水利和园林三方面一直相辅相成,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大限度贯彻了传统生态自然美学思想。

三山五园图 清朝皇室在西郊广兴园林土木,蔚为壮观

“在中国的北方,院落是中国人居的核心所在,承载了自然和文化的双重含义。梁思成说,对于中国人来讲,有了自己的一个院子,精神才会有真正的着落。学者张鸿雁讲过:‘曾几何时,孩提时代玩耍的街道、邻里交往的院落空间正在不复存在,但是这些静谧和甜美,让森林和自然的感觉重新回到城市,让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石晓冬谈道。

石晓冬阐释了北京建设花园城市的价值内涵及规划编制理念、定位目标及策略措施:“我们要构建一个‘一屏五带、两轴三环、九楔十五片’的城市空间格局。”石晓冬介绍,“屏”指的是北京的自然条件,北京西北部山区,占北京将近70%的面积;“五带”是以五大水系形成绿色走廊,生物多样性正是通过这样的水系延续,因为这些串联性的水系的存在,延庆的鸟能够飞到通州,再飞到海边;“两轴”是中轴线及其延长线,是串联古今、横跨全域的花园轴线;“三环”是北京坚持建设的公园环,密布的城市建筑可以被公园环打散,第一环是北京城四五环之间,奥森公园就在第一道公园环里面,第二环是郊野公园,在五到六环之间,是中心城区和新城的郊野,第三环就到了京津冀尺度,建设环首都的森林湿地公园;北京城市更新里面除了城市建设还有“九楔”,楔既是生态空间、绿色空间、城市的通风走廊,也是韧性城市重要的场所;“十五片”是基于北京特色建立的15个比较重要的城市级花园精华片区。

北京海淀区的森林湿地公园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欧阳志云发表了名为《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演讲。

欧阳志云首先介绍了中国以及北京的城市化发展情况——中国1978年城镇化率不到18%,2023年超过了66%;城镇人口也从1978年的2亿增加到2024年的9.3亿;近30年,仅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近20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荷兰/丹麦的国土面积。“未来20年,中国预估还要增加2亿城市人口,大概一年一千万的速度,但是最后的速度可能会有所减慢。”

这样的快速增长之下,国家的城市人与自然矛盾突出,有诸如城市热岛加剧,生物多样性贫乏,内涝严重,花粉过敏,居民精神健康出现各种情况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我们关注到城市生态的问题,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欧阳志云介绍,以北京为例,二十年间,北京已经建设了301个长期生态监测样地,还建立了和健康相关的花粉监测和微生物调查。这些监测有诸多重要发现,比如对于城市植物的监测发现,北京植物有848种,北京当地的只有46.3%,国内引用种是27.2%,国外引进种占26.4%。“我们也分析了北京花粉致敏植物,我们发现有68种,其中乔木36种,灌木5种,桃木27种,其中国外引进13种。”欧阳志云谈道。

二月兰,北京春季常见本土野生地被植物

关于建设花园城市的提倡,欧阳志云认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需要建立面向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制度,需增强城市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洪涝调蓄、环境净化、休闲、生态健康等功能,增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要严格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保障生态空间面积;提高城市绿地生态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与生态服务供给能力;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市公园、社会绿地、绿道碧道、立体绿化的生态空间体系。”

北京明长城遗址公园 近些年引入多种梅花品种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开忠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IWB模型与路径”为题进行演讲,分析了环境影响的人类驱动因素;揭示了环境影响的人类驱动因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本科学问题。在演讲中,杨开忠构建了可有效用于分析、预测、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机理综合模型IWB,并以我国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水足迹和废水排放为例,应用和验证了这一机理模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段进以“公园城市指数的研究与应用”为题进行演讲。以成都市天府新区为例,对公园城市指数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解读,介绍了包含5个领域、15个方向、45项具体指标的公园城市指数。段进谈道:“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城市漫步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介绍,北京是千园之城,“2022年北京公园数量已经达到了1065个,据统计,全市公园绿地接待游客一年的人次达到了4亿,公园确确实实为市民提供了非常好的活动空间。”

北京又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从2012到2016,2016到2020年,在八年时间内,北京两次进行百万亩造林,大量地增加生态林地,由此来看,目前森林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比较差。森林的生态功能、碳汇功能方方面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用林业经常用的一个概念来看一下我们的森林质量——我们国家森林平均的蓄积量是每公顷95立方米,北京森林蓄积量是每公顷42立方米,是平均蓄积量的一半,能反映出森林质量的差异。此外还有绿地景观风貌雷同、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不完善等问题。”

在演讲中,李雄提出了六个北京建设花园城市的研究建议,分别为:打造花园式格局,构建全市域、多层级的生态大花园;加强花园城市生态体系的科学认证与评价,有效指导规划和建设实践;打造花园式环境,在花园城市建设过程中营造清新自然,低维护、近自然,乡土性的绿色景观,来为城市居民服务;开展花园式的更新,在老城区内释放更多的绿色空间,通过小微绿地、口袋公园、胡同花园等手段释放老城区绿色空间;激活花园式经济,通过广泛开展的花园式的城市惠民行动,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公园新型消费场景,打造全域的北京花园城市的生活场景;在花园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探索公园多元治理的方式,充分提倡公众参与花园城市建设的治理模式,让老百姓成为花园城市建设的创造者、享用者。

街巷里构筑的微型绿色空间

第十一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以“城市人因:阅读和设计高质量生活”为题进行演讲,解答了如何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探索高质量城镇化的路径,探寻了空间干预的新方法:通过“城市人因”分析,把人的因素纳入建成空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之中,通过人因的数据量化,用人因科学的角度再现沉浸式的环境反馈,让城市空间能够被感知、被数据量化,真正做到“见物又见人”,从而更好服务高质量城镇化的时代需求。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董梅的演讲以“东园之树,以招余情——以古典文学管窥中国传统自然观中的草木与人”为题进行演讲,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源流出发,通过解读经典文学中人与草木的情感连接,解析草木、空间与人三者间交相呼应的关系,将对花园城市的探讨升华至情感寄托、精神归宿和文化追求的高度。

平行活动

平行活动

在研讨会之外,两场平行活动分别在东四园艺驿站和西打磨厂街举行。“打造你的专属掌上花园”和“胡同寻‘植’启事”分别以活动盆景DIY和植物寻宝讲解城市漫步的方式,邀请市民亲身参与到花园城市的建设和讨论当中。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常用工具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纪检监督举报| 账款拖欠事项信访投诉
野外无线wifi版权所有